從下列的新聞資料當中,就可以點出本文最想要提醒廣大投資人的策略佈局重點:各國政府是怎麼想的,才是投資人可以參考及做為預策的依據。對此,讀者也許該自問自答一番:「誰最怕通縮」?或是「如果利率走升,誰會受害最深」?  

昨天的新聞指出:由於全年經濟成長率「保2」不易,財政部擔心重稅重創內需,定調特種貨物及勞務稅(奢侈稅)修法轉向「微調」,二年閉鎖期與稅率維持不變,但非都市土地涉及短期炒作者,不再享有免稅,將比照都市土地課徵10%15%的奢侈稅。

這讓筆者想到前一陣子,某家金控併下數家中、小型保險公司。當時,筆者用此新聞詢問一家壽險公司的副總經理:這樣的併購對母公司有何實質獲利?對方還用開玩笑的口吻責罵記者:「妳不能用那記者或一般老百姓的死腦筋,來看待這些大老闆們的佈局。他們想的絕對是他們自己的利益,而不是保戶或外人的利益」。

 

這「醍壺灌頂」的一段話,瞬時讓筆者對許多投資理財的看法,有了相當不同的轉變。就以最近這一陣子為例,有不少研究機構及分析師都預測「利率恐怕揚升」。他們同時表示:QE如果退場,將會有嚴重後遺症。

 

像是之前央行總裁還在提醒房貸族「未來利率走高的負擔及風險」。但筆者認為,這只是彭總裁向來一貫的隔山打牛的風向球。只要這些人信心一鬆動,讓房價自然回落,彭總裁就可以全盤收成「打房有成」的功勞。

 

不只是國內有「利率準備揚升」的論點,國際上在QE一定會退的假設前提下,有關利率走升、債券(特別是長天期標的)價格下跌的論點,就一直沒有停歇過。

 

過去六個月,10年期公債殖利率上升了約一個百分點至2.75%,促使部份分析師就宣稱:公債多頭市場已結束。例如12日的《鉅亨網》,就引用發行資本市場投資通訊分析師賈特曼(Dennis Gartman)所發出的警告指出:長期債券的空頭市場即將來臨。相信利率將會大幅走高的賈特曼說:「 12日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為2.77%,但未來二年,可能輕易來到4%,未來十年,甚至可能來到6%」。

 

然而,QE短期內真會退場?或是就算退場,未來利率也果真會走升嗎?筆者個人的看法恐怕是:這種情形的機率恐怕是越來越「渺茫」。因為最近世界各國「通縮」疑慮的突顯,將更進一步加深「不可能輕率升息」的事實。

 

例如自創一家研究管理公司的經濟學家席林(Gary Shilling),就是完全不同意「公債長期的多頭市場是否接近了尾聲」的看法。這位擔任公債市場多頭已逾30年的經濟學家表示,債券殖利率將走低,10年期公債殖利率將低於2%30年期公債低於3%

 

席林的說法並非全然「無的放矢」,因為他說:「這全看投資人的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的觀點而定。現在通貨膨脹為1.2%Fed則希望達到2%或更高。真正的風險是通貨緊縮。」

 

另外,德國10月消費者物價指數(CPI)較去年同期上漲1.2%,是三年多來最小漲幅;10CPI小漲0.8%的結果,也不如市場所料;瑞典更比去年同期下跌0.1%,是今年來第二次下跌;匈牙利上漲0.9%,也是1974年至今最小漲幅;即使是過去五年來通膨大多高於鄰國的英國,10月通膨與去年相比減到2.2%,是20129月以來最低…。

 

甚至,歐洲央行理事亞斯穆森(Joerg Asmussen12日在德國新奧斯納布呂克報(NOZ)意見評論版撰文指出,不排除將現行為0%的存款利率向下調整;如果存款利率為負,代表銀行若在央行存放額外流動性還得付費。且一般認為,負利率將有助提振消費與投資,促使物價上漲。

 

席林也不忘強調,就算Fed開始縮減每月850億美元的購債計劃,Shilling也不預期利率會走高。因為他認為縮減購債,只是意味「Fed將減少挹注資金進入金融體系,Fed持有的銀行超額準備金仍逾2兆美元。因此,利率會如何演變,將視經濟出現了什麼其他的情況而定」。

 

有人認為全世界似乎只有歐、美擔心通縮,而新興市場則擔心通膨。但11日的《路透社》專欄作家穆克吉(Andy Mukherjee)在熱點透視(Breakingviews)撰文指出,通膨趨緩可能成為亞洲明年的頭號經濟挑戰。而其主因是:全球貿易量下滑促使亞洲製造商轉向內需市場倒貨,進而壓抑物價。

 

而為了因應貿易量萎縮,向來高度仰賴外國市場的亞洲製造商,已開始把多餘產品銷往國內市場。其中,馬來西亞物價兩年來下滑2.7%,主要是本地供應商降價3.6%;至於中國大陸,則是人民幣升值導致進口物價下滑。 穆克吉認為亞洲各國中,只有印度和印尼避開物價低迷趨勢。但這兩個內需導向的經濟體通膨居高不下,都擁有龐大貿易逆差,受疲弱的歐美市場需求影響有限,代表將會缺少這個壓抑亞洲物價的因素。

 

如果讀者嫌以上論證不夠多,再繼續看看以下的事實吧:根據紐約摩根大通( JPMorgan Chase & Co.)首席經濟師凱斯曼(Bruce Kasman)表示,在已開發國家失業率高漲、新興市場成長減緩下,2013年全球通膨大約是2.8%,創2次世界大戰以來第2低。

 

而即使在決策者降息,以及持續購買債券下,摩根士丹利(MorganStanley)追蹤的27個訂有通膨目標的央行中,仍有約有2/3未達通膨目標,或物價增幅在偏好區間的下方。

 

從上面一些的新聞資料當中,就可以點出本文最想要提醒廣大投資人的策略佈局重點:各國政府是怎麼想的,才是投資人可以參考及做為預策的依據。對此,讀者也許該自問自答一番:「誰最怕通縮」?或是「如果利率走升,誰會受害最深」?

 有錢人養成術-273  

就以「誰是升息最大受害者」來看,債台高築的各國政府,恐怕第一個就不可能答應。因為對於債務眾多的政府來說,最喜歡的金融市場環境是「低利率(還債負擔輕)」、「高通膨(錢可以越還越少)」,以及「匯率貶(錢可以越還越少)」。

 

也許讀者會想進一步問:如果「利率非但不可能上升,還有可能持續維持低檔」,接下來最重要的投資佈局又是如何?筆者歸納整理出以下幾項:

 

一、回歸「基本面」選擇標的:當世界利率都低時,投資人的選擇標的,恐怕就要以「基本面較佳的地區」為標準。其中,美國及歐元區及英國,是比較明顯表現較佳的地區。

 

二、(以基礎建設為主的)原物料還可能再起:這是因為各國政府為了自己的政權穩固,它們可以不管人民親身經歷的經濟是否真的變好?但絕對會把帳面上的數字給「做漂亮一些」。而在民間消費因為實際經濟面不佳、薪資無法大幅提升以創造購買力之下,就只有靠公共建設的大量投資,讓GDP「看起來不錯」。

 

三、房地產還有一定撐盤力量:會有這樣的假設是因為在某些國家,房地產對GDP的貢獻已經越來越高,且全球熱錢也必須有個投資出口所致。但讀者可要注意嘍,筆者所謂的「撐盤」,只是代表政府不會打房、有錢人只會往房地產去「保本」,並不代表房地產價格一定不跌,或甚至是部分(有錢人不會買的)標的不會大跌。

 

資料整理來源:聯合報

arrow
arrow

    learntori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