臉書上有篇貼文是20多年前的報紙,徵才廣告的薪資比現在還高、房地產廣告的房價相對低,上班族看了都要吐血;但是對照政府公布的國民幸福指數,大家卻呆了,原來我們是亞洲最幸福的國家,到底是官方自我感覺良好,還是老百姓身在福中不知福。

 

幸福指數VS痛苦指數

 

主計總處每個月都會公佈實質薪資,最新的數據是實質薪資十六年未改變,薪資跟不上物價漲幅,加上房地產高漲,去年台北市的房價所得比就高達十三點一倍,顯然購屋負擔就排擠了其他消費能力。

 

但主計總處卻算出台灣受雇者年收入為四萬美元(新台幣一百二十萬元),等於是民眾的平均月薪為十萬元新台幣,光此數據就與絕大多數上班族相距甚遠,怪不得民眾抱怨貧富差距變大,怎麼都很難感到幸福。

 

官方的幸福指數是6.64,對照另一個痛苦指數,在維基百科的解釋是通貨膨脹與失業率之總和。台灣1-7月整體CPI較去年同期上漲1.13%,失業率為4.25%,加起來是5.38,比6.64低,如果可以這樣比的話,我們似乎應該要知足了。

 

幸福感可以塑造

 

但幸福不是一個數據,而是一種感覺。初秋早晚微涼覺得好舒服,中午秋老虎發威又覺得好熱,都是一種感覺。政府如果經濟拚不起來,至少要塑造一種氛圍,讓老百姓覺得幸福,這比什麼數據都重要。

 

層出不窮的食品衛生問題讓人很不舒服、貪官污吏的嘴臉讓人很痛惡,但圓仔的可愛模樣讓人心都溫暖起來、撿到一天颱風假也可以很快樂,這些都與經濟無關,卻攸關我們的幸福感。

 

幸福是甚麼?

 

有一個老師給學生出題目,幸福=()+()+()。在天馬行空的腦力激盪下,學生寫出了幸福是恬淡+平凡+知足;幸福是親情+愛情+友情;幸是平安+滿足+偶發的小驚喜;幸福是一輛腳踏車+一本好小說+一個充滿陽光的下午。

 

原來幸福是這麼的簡單,雖然每個人要的不盡相同,但是大家要的真的不多。看起來幸福指數是指精神方面而非物質,但現代人還是要面對一些現實的問題,這又讓人覺得不快樂了。

 

如何在精神與物質的衝突之下,找到一個幸福的平衡點,我的幸福理財方程式是有錢花+有體力花+有時間花。錢不要多夠用就好,拼命賺錢傷了身體留給別人,一點意義都沒有。

 有錢人養成術-407  

幸福的理財方程式

 

如果你的投資理財讓你很不快樂,那就是用錯了方法與工具,很多人因為買房把自己卡得很緊,現在房價動輒千萬,可貸款七百萬,每月本息攤還就要35000元,佔去大部分的所得,當然排擠了其他的資金運用。

 

有些人做股票每天神經緊繃,追逐在漲停板與跌停板之間患得患失,錢沒賺到每天都很鬱卒;有些人做一些奇怪的投資,可能有錢賺卻要提心吊膽公司會倒,這樣的生活品質怎麼會好。

 

投資理財有二個要素,就是分散風險與資產配置,做得好是讓錢幫你賺錢,根本不需要為它傷腦筋,換言之,讓你擔心的就不是好的投資。

arrow
arrow

    learntori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