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菲特的投資哲學是什麼。為什麼做股票的人那麼多,卻很難達到巴菲特的管理水準?  

很多朋友常問,巴菲特的投資哲學是什麼。為什麼做股票的人那麼多,卻很難達到巴菲特的管理水準,生於1930年經濟大蕭條的他,在執掌波克夏投資公司四十多年間,創造每年平均20%以上的成長率,真是不簡單的成就!他是怎麼做到的?

 

多年以來,深知此中大有奧秘,因此研究團隊投注大量時間,鑽研最好的巴菲特教材。

 

這教材是什麼呢?就是巴菲特每一年,要親自撰寫給他的波克夏投資公司的股東們,一封他親自撰寫、嚴密審定過的股東信。巴菲特對這封年度信件非常重視,在裡面除了交代波克夏投資公司過去一年來各事業的表現外,還會輔以他對於投資想法的精闢解說。完成後再交由財星雜誌一位他所信賴的首席主筆 Carol J. Loomis,進行內容編輯。歷年股東信,可以說是最能窺見巴菲特內心世界的窗口。

什麼是投資?很多人誤解,以為投資是「將現有的錢投入,預期在未來能得到更多錢」。巴菲特卻說,不是的,這是大錯特錯啊。投資,其實是犧牲目前的消費,期待往後能夠獲得更大的消費能力。換句話說,先犧牲後享受,享受的不是錢,而是事業帶來的「產能」。

 有錢人養成術-432  

巴菲特有個精妙的譬喻。他說,你投資的事業,好比「現金牛」,比真正的乳牛更好的是,牠們會存活好幾世紀,不斷提供你產量倍增的「牛奶」。乳牛的價值,由「牛奶」產能決定。隨著產能增加,事業也就蒸蒸日上,作為一個股東,當然樂開懷。就像20世紀道瓊指數由66點,增長到11497點,代表你所投資的現金牛群,逐漸擴大產能,而在身價上呈幾何倍數成長。更棒的是,這些成果會回饋到你的投資本身,形成「時間複利」滾雪球般不斷擴大的效果。

 

巴菲特也是因此而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富豪。他並不是靠買賣股票為生,當然也不做報章媒體報導「台灣巴菲特」所做的那些事。他是實實在在的透過擁有事業的產能,來擴大自己的能力,金錢並非他首要的追求目標,只是隨之而來的成果。

 

從這裡,我們也可以很清楚巴菲特為什麼完全不考慮房地產、黃金,做為投資標的的原因了。尤其對照黃金價格近兩年大跌的狀況,應該也算是一種先見之明。這些資產本身無法產生任何東西,只能期待未來有人高價接手。價格的上漲,不是這些資產本身有產能,反而是大家覺得在未來必定會有人會更熱切地接手而造成的假象。

 

因為關鍵在於可開發空間、即生產能力。但房產與黃金類似,只能作為買賣交易的標的。

 

在台灣深耕投資事業這麼多年,發現許多人對於回歸投資本質的渴望。這可能是因為每隔幾年,就會有新型態的投資題材出現,反覆追逐浪潮,回過頭來看,卻不一定會有好的回報。巴菲特的投資事業管理,則像一壺細心手沖的精緻咖啡,隨著歲月而淵遠流長、醇厚甘美,的確值得細心體會!

 

資料整理來源:聯合報

 

arrow
arrow

    learntori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