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十二年國民教育」、「超額比序」、「免試入學」一大堆升學名詞讓現代的職場媽媽焦慮指數攀升,對於子女教育經費不敢省卻也壓力遽增。根據統計資料估算,養育一名子女從出生到大學畢業,全部花費至少需要500萬元,這還尚未計入其他才藝補習費用,加上台灣高等教育進入高學費時代,過去十年內大學學雜費上漲8.4%,準備子女教育基金已是現代父母肩頭上甜蜜的負擔。

其實,不妨運用定期定額投資,及早規劃子女教育基金,在時間累積的助益下,較能減輕肩頭壓力。舉例來說,以年報酬率8%的投資工具計算,每月存下5000元,15年後將可存到174萬元,而且愈早開始長期投資,並定期調整每月準備的金額,未來將能更從容地為子女教育的康莊大道鋪路。因此,建議根據子女求學的不同階段,搭配家庭收入的變化,將投資方向略分為以下三類:

 

學齡前階段:藉由時間的本錢 定期定額股票成長型基金

 有錢人養成術-165  

孩子在學齡前階段,對於年輕的職場父母來說,手頭資金不是很充裕,但卻可利用時間的本錢,趁早開始行動,將家庭固定收入的三分之一作為定期定額投資,透過參與高度成長性、具有爆發潛力的股票型基金,例如美國股票型基金、亞洲區域型基金,可望增加資產收益機會,像是以投資新興市場指數10年下來,累積可達到逾三倍的報酬表現(註),成長幅度相對亮麗。未來等子女進入中學階段,再視家庭收支狀況向上調整每月投入金額,以擴大子女教育基金的基底。

 

中小學階段:增持平衡型、債券型基金 追求資產配置效果

 

子女進入中小學階段,通常家庭經濟狀況漸趨穩定,但隨著孩子的學費、才藝補習、考試費用的比重增加,也增添家庭開銷的經濟壓力。為了追求積極與穩健並重,除了投資股票型基金,還可以增加持有平衡型基金、全球債券型基金,以平衡股市風險,以免資產受到波動進而影響到子女的教育經費。

在策略上,亦可透過「子母基金投資法」來累積孩子的教育基金,一方面用穩健的母基金如固定收益型基金為基石,搭配較積極的子基金如股票型基金,透過自動停損停利機制,當子基金績效達到設定的停利點,系統將自動贖回並將獲利金額投入母基金;當子基金績效跌幅超過預設值,系統亦會自動加碼扣款,幫助攤平投資成本,透過子母基金相輔相成的投資法,來追求長期資產配置的效果。

 

大學階段:擴大債券型基金比重 子女學費、養老金一兼二顧

 

子女愈接近上大學的年齡,教育基金愈需要維持穩健收益,此階段建議投資組合可以逐漸調降股票型資產占比,並擴大固定收益型資產的占比。一來可利用債券型資產兼顧資本利得、債息收益的特色,持續儲蓄子女的高等教育學費,二來由於債券型資產的波動度相對於股市較低,可將未來承擔的風險降低,可以同步規劃為退休儲蓄的工具,待子女出社會後,便可轉為自己的養老基金,可視為一兼二顧的投資策略。

 

 

註:資料來源理柏資訊,以MSCI新興市場指數(MSCI Emerging Markets TR USD)為標準,富蘭克林證券投顧整理,統計自2003/04/302013/04/30漲幅為360.62%,原幣計價,投資人無法直接投資指數。

arrow
arrow

    learntori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