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否經常接到很多推銷電話,電話那端的推銷員,對你滔滔不絕地講著公司的商品─儲蓄險,天花亂墜的講一堆聽起來很棒的條件;結果,你就簽下去了。
儲蓄險,從名字上來看,很簡單,就是打著能幫你存錢的目的作為號召的保險。 讀者可以問問周圍的朋友,不能說全部,起碼有八成以上的人,身上都會有儲蓄險。台灣的保戶酷愛這種保險,特別是這種到期能拿回錢的保險。
你是否經常接到很多推銷電話,電話那端的推銷員,對你滔滔不絕地講著公司的商品─儲蓄險,天花亂墜的講一堆聽起來很棒的條件;結果,你就簽下去了。
儲蓄險,從名字上來看,很簡單,就是打著能幫你存錢的目的作為號召的保險。 讀者可以問問周圍的朋友,不能說全部,起碼有八成以上的人,身上都會有儲蓄險。台灣的保戶酷愛這種保險,特別是這種到期能拿回錢的保險。
歷年股東信,可以說是最能窺見巴菲特內心世界的窗口。我們將陸續推出巴菲特股東信的要點精華。歸結我們這些年來,閱讀巴菲特股東信的精華提要…
巴菲特的投資智慧,是值得投資者花上寶貴時間,悉心閱讀的教材。
越是將時間拉長之後,或是將投資標的分散後,個別標的投資報酬率就越是呈現「扁平化」,也就越是貼近所謂的「市場利率水準」,而幾乎沒有任何的例外情形。
在前幾期《我是有錢人-迷思404-把「特例」當「通例」,可能是災難一場》刊出之後,有不少朋友也真的開始注意媒體上,各種成功案例或投資標的的真實、可信度,並與筆者討論起「投資除了爭一時,也要爭千秋」的想法。
筆者之所以提出,並再三堅持這樣的論點是因為: 現在媒體及網路上存有太多「誘人商品」與「成功案例」的迷思。且不論它的呈現形式如何,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特徵:投資績效異常亮眼,而讓一般投資績效普普,甚至常常失利的投資人心態,開始由「相形見拙」、「習以為常」,一直到「投資報酬率就是該這樣才是正確」的「昨非今是」結果演變。
擁有一個自己的家,幾乎是每個人的夢想。根據《Cheers》雜誌日前進行「2013上班族購屋意向大調查」顯示,有九成民眾把買房子列為人生中重要的大事,但面對購屋痛苦指數越來越高,其中有三大發現,幫助民眾認清購屋事實,同時也能避免成為屋奴。
發現1:夢想中的房子 意義勝過於價值?
內政部9月公布2013年第二季住宅需求動向調查,全台灣平均「購屋痛苦指數」,即房價所得比(購屋總價÷家庭年所得)是8.4倍,各地區則以台北市最高,為12.4倍,相當於在台北得不吃不喝12.4年,才買得起房子。根據cheers雜誌報導,有理財專家就建議,想買房的上班族,對於買房理財要一步一步來,財務能力評估為優先,然後在細部規劃自己的買房計畫,才不會讓自己陷入「房奴」!簡單四步驟,讓你一「房」入手。
Step1 記帳!清楚掌握自己的收支,存蓄「買房金」
投資,是一種圓夢的過程,透過經驗與知識的累積,「找對方向,別讓情緒左右。」這句話不僅成是我們規劃夢想、自律管理的心法,更意味著圓夢之初,要建立屏除心魔、堅持信念的心性。
歷史經驗顯示,短線市場波動,可能衝擊投資人信心,卻不必然影響長線經濟趨勢軌跡;以美、歐股市為例,今年以來美股持續創新高、漲幅逾25%,歐股溫和起漲、漲了近20%,目前市場氣氛與兩、三年前美國赤字與歐債危機爆發時的驚恐,已經完全不同。
「30」雜誌針對20至39歲的理財調查顯示,愈年輕的族群愈理想化,對於買房或存到人生的第一桶百萬金,都有較樂觀的期待,進入社會之後,在薪資凍漲、起薪停滯的現實壓力下,才知道理財不易。
幾歲存到人生第一個100萬元?調查顯示,20至24歲的族群自認29歲就可以存到,但是35至39歲的族群,認為35歲才能擁有人生的第一桶金,年齡愈大愈認清現實;由於存錢時間拉長,20、30世代的年輕人最快買第一棟房的年紀,也延後至33歲。
世新大學教授彭懷恩一向對房地產就認為是很好的理財工具,最近彭教授在本周日竟也擔任起房產銷售員,賣起了房子?原來是彭教授出售自家一棟位於汐止的物件,彭教授不找房仲,自己親自下海擔任帶看的銷售員,甚至還在親自指導年輕人「多元成家」概念。經過一天的辛苦帶看工作,彭教授覺得銷售員真的不好做,難怪需要房產仲介。
世新大學教授彭懷恩在網路上賣房子,自售自住自帶看,因此就在空蕩屋內坐地板等買主帶看!最後彭教授感想是,房屋銷售員不好做。
從主播轉型藝人的吳怡霈,月收入翻漲了五倍多,但物慾卻比以前更少了!近來她在內湖買下人生第一間房,雖然只是15坪套房,但為了避免貸款壓力大,她決定從小屋開始買起,正式揮別無殼人生。
有媒體報導,吳怡霈近來以1300萬元在內湖買下15坪套房,貸款9百萬元,每月得揹上5萬元房貸。她坦言,原本想要買更大坪數的房子,但考量到貸款壓力太大,決定從小屋開始買起,裝潢也控在一百萬元以下。
陳大禹進入職場時月薪僅1.4萬元,50歲退休時身價已上億元,靠的就是積極理財,他致富2大工具是房地產和股票,其中有7、8成財富是從房地產賺來的。他說,年輕時首度購屋經驗,了解到房地產驚人的高槓桿,讓他積極鑽研房地產,快速累積財富。
1983年陳大禹從宜蘭調至台北,原本只是想找個小房子棲身,林森北路以20萬元自備款買了總價100萬元的小套房,但還沒住進去,就有人出價140萬元向他買,一轉手就賺40萬元。這次購房經驗,讓他了解到房地產高槓桿威力,此後,看房成了他的興趣。